STAR BIT 2020/12/04
我國國人對於食品溯源,大多都熟悉也能朗朗上口「從產地到餐桌」的口號,負責每日三餐的婆婆媽媽們,對家人所吃下肚的每一口飯菜更是小心翼翼。但經過政府這幾年推動生產履歷與食品溯源的政策規範,仍是不時出現食品中毒或是餐廳參雜了過期海鮮食品的新聞。台灣人生活中所謂政府也有在做的『溯源管理』真的做得好嗎?有食品溯源真的就能解除食安問題嗎?
近年發生最大的食品中毒事件,莫過於今年度六月中台北市中山國小附幼因食用校園餐點後集體身體不適,至少有80名師生(74位學生、6位老師)上吐下洩,其中3位學生檢出沙門氏菌感染。然而該次食物中毒事件,經過北市衛生局調查,排除了當日午餐和午點,真正可疑的早餐『海苔壽司』卻無法送驗,因為它是採購廠商在市場跟攤販購買的。這也是歷經多次的座談會與耗時追查的結果,經過了三個月才得出的推論結果,起因竟是當日因校廚請假,讓點心採購廠商便宜行事在市場向一般攤商購入。雖然事後台北市教育局修改相關採購規章,但是如果早先能夠要求廠商務必需要登錄食品來源,做到食材溯源與相關廠商登記資料,是否就能避免廠商擅自採購來路不明或是無合法執照銷售的食材來源。
因此就有相關食材溯源平台的業者,調查研究目前台灣人口中常說的食安溯源平台的種類與相關優缺點,援引郭旭英獸醫師過去針對台灣所謂『食安溯源平台』的調查發現,某些食材登錄平台,專門協助學校登錄刊載營養午餐,往往蔬菜、肉品都來自台北市跟新北市,而且提供刊載資料只追溯到是哪些批發市場或是加工廠,無法在更近一步了解更上層的供應商來源,一旦出問題,要如何以這樣的登錄內容來追溯問題根源?
再來很常見的問題是我們常看到食品外包裝上QR CODE,很多食品公司宣稱掃描即可追溯食材來源,但這樣就等於有食品溯源了嗎?掃碼之後往往卻是連結到官方網站跟粉絲團,更或只是將產品外包裝上的熱量、成份表變成網頁版,這樣可算是食品溯源嗎?
近期另外還有一個名詞也很火紅,自稱與溯源相關『食品雲』,筆者查看何謂是食品雲呢?就以部分公司所做的『食品雲』,以某公司為例,點擊進公司食品雲網站,點選該集團餐廳內的某餐點,標示所才用原料為豬肉,但只標示產地為『丹麥+台灣』,未見確切的批發銷售來源與採用比例。此外,另外一網站,在『食品雲』網站就只放置食安電子書,這是要對消費者說明食安常識就是等於食品雲嗎?又如市面上所謂的溯源餐廳平台,其實內容並未完全呈現餐廳每日每批會進貨豬肉多少公斤,其實這誤導消費者對餐廳買進所有的豬肉皆通過產銷履歷驗證,同時更違反食安法、農產品生產驗證管理法。
台灣已經是個高度數位化的國家,加上高度普及的智慧型手機,以目前的科技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刊載不徹底的問題。以筆者的觀察來看,農畜產品的生產履歷有必要結合現在的新技術提高辨識度,而使用區塊鏈是目前一個很適合的解決方法。過去區塊鏈概念大多僅存在於比特幣買賣或加密貨幣應用中,不過隨著這項技術慢慢走入生活,區塊鏈其實可以改變我們對農產品的想像。
採用區塊鏈結合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建立起農業供應鏈溯源平台,紀錄完整的農畜牧產品的生產到供應的過程,並將過程的各項參與者、供應者、通路、地點與庫存等資料,建立在一起可供追溯的系統,讓參與者(或使用者)可透過區塊鏈資料移轉紀錄,讓供應鏈環環相扣而形成一張溯源履歷,促進供應鏈的透明化。透過區塊鏈技術可打造出公開、透明,且不可竄改食品履歷溯源系統,而消費者僅需掃描包裝上的QR CODE ,即可看生鮮食品生產的詳細過程,而不再只是官網或是粉絲團。
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心化、不可竄改、公開透明化等特色,十分符合溯源履歷所需之特性的應用。根據美國農業信用系統的合作銀行 (CoBank) 發布最新報告「區塊鏈: 農業供應鏈將面臨改革」指出,農業商務對區塊鏈技術的興趣日益增加,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區塊鏈技術的資料管理能力。
筆者非常不樂見台灣再次面對任何一次食安議題,以區塊鏈食品溯源技術,才是能真正做到溯源與掌控農產品由農場到餐桌的食物歷程。 食安風波影響所及是整體社會來共同承擔,更加上明年度就要面對萊豬叩關台灣的議題,透過區塊鏈技術的特性,阻止有心偽造源頭的食品詐欺行為,與降低追查食物中毒的繁複時程。呼籲中央政府以及各縣市相關單位更應該利用此次機會升級溯源科技,加強並推動農產品生產履歷智能化,確實將台灣優秀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農產品交易市場上,還給國人一個安心飲食的環境。
補充資料:
作者:Michelle
匯率轉換器
熱門貨幣
貪婪指數
礦工費 & 處理時間 (Ethereum)
Fastest
~m
Gas Price (gwei):NaN
Fast
~m
Gas Price (gwei):NaN
Slow
~m
Gas Price (gwei):NaN
礦工費越高將會加快您的交易處理速度
本網站不支援IE,請使用Chrome瀏覽器以達最佳瀏覽效果。